2025年01月11日

学术| 德语语言文学学者姜林静博士讲座分享:《漫谈文化与信仰》

作者: 罗凯伦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1年12月13日 09:56 |
播放

2021年11月30日,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姜林静做客归正福音事工REM,主讲《漫谈文化与信仰》。

此次讲座由香港归正福音事工(Reformed Evangelical Ministries)主办,浙江大学哲学系宗教所研究员、前中华福音神学院系统神学助理教授曾劭恺博士主持。

姜林静教授获得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学位,是复旦大学德语语言文学系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文学中的政治学与神学思想,德奥古典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互关系,19-20世纪德语诗歌。出版德文学术专著Carl Schmitt als Literaturkritiker. Eine metakritische Untersuchung,中文评论集《沙仑的玫瑰——英法德三语文学和绘画中的经典意象》(合著)和《德语“音乐诗歌”的艺术》,译有《盼望,为了尚未完满的世界》《什么是德意志音乐》等。

对于艺术的激情和生命的底色从信主的家人而来

在讲座中,姜林静教授首先分享她对于艺术和音乐的激情是从信主的家人而来,并且笑称她是第三代“文艺基督徒”。姜林静的奶奶是家里最早信主的,在小时候,她就跟着奶奶去教堂。信主的奶奶也影响了她的父亲姜原来,继而在上世纪的90年末受洗。由于父母之间的分歧,7岁的时候,她由妈妈单独抚养,也会有与父亲和奶奶一起相聚的时间。在与父亲相处的不多时间内,姜林静会跟着父亲花上半天时间去上海的一家音乐书店买音乐卡带,带回家后会反复聆听,等到与父亲和奶奶相聚的时候会聊起自己喜欢的片段。

而那时候国内的音乐资源比较匮乏,当拿到喜欢的古典音乐卡带时,姜林静就会像处在旷野的以色列人一样非常珍惜这手中不多的吗哪,反复聆听和品味。当时的电台播放古典音乐的曲目时,她就赶紧用空盘的磁带录制下来,之后反复咀嚼。

与此同时,信主的奶奶也会常常教导她,在伤心难过的时候要去依靠上帝。在年幼的她心中,神像是一种实存性的存在,假想中的朋友。当她想念奶奶和父亲的时候,她会假想跟神手拉着手,在奶奶和父亲旁边一起唱着赞美诗。奶奶也一直告诉她,要常常为辛苦抚养自己的母亲祷告。所以,她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把自己想要祷告的内容录制到磁带上,直到读研究生的时候,还会把每天的祷告在小本子上。在她看来,神是既真实又亲密的朋友。

直到她去了德国的海德堡留学时,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主内华人朋友,一起读经祷告和唱诗歌,这样“私人化”的神慢慢转变成为了“我们”的神,形象变得丰满不少。

选择德语语言文学专业是期待读懂德国音乐

姜林静教授介绍,自己高中时主修物理,但是却是在理科班中唯一一个选择读文学的学生。自从她开始学英文后,她会开始偷偷背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诗歌,因为语言非常简单,内容中也蕴含诗人与神个人之间的连接。

此外,她的奶奶喜爱俄罗斯小说家托尔斯泰的作品,父亲则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她从初中到高中之间每年寒暑假,她都会读这两位俄罗斯文学巨擘的一本小说。因为她特别想读懂小说的俄文原文,所以大学曾打算报考俄文系。而不巧的是,当时的复旦大学隔一年才招俄文等的小语种专业,恰巧她高考的那一年俄文系刚好不招生。她转而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修读德文系,至少她以后可以用德文去看看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曲或者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究竟在讲什么,甚至想看懂音乐磁带上的德文说明。

信仰对于研究德国文化的影响

当姜林静教授还是学生的时候,她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困惑: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所写的诗歌以及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为之所撰写的传记中,并没有体现出太多基督教的元素,反而荷尔德林的作品展现出了非基督教元素和多神主义的混合。

虽然荷尔德林修读过基督教神学,姜林静不会先直接去判定他是否是泛神论者,而是先去直面他的文字,因为他的著作有包含对于世界当中的上帝的思考。她会去思考他的文字如何成为我、自然和上帝之间的桥梁,会把荷尔德林看作是“和解者”。当读者和诗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或者说是生命的力量时,她再去察看这股力量是属于众神还是属于基督。这个过程可能会存在误读和误判的可能性,所以她会将这个做判断的过程尽可能变得缓慢,不会太快去进入到神学的维度中。

这就像是在教堂中,当每个人都在呼喊“主,我赞美你”,在赞美的同时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盘算或者不可见的深渊。文学与神学不同的是,体现的是身处共同体的人。阅读文学时会有共同赞美中存在的杂音,而上帝并不会因为存在不同的杂音而不去悦纳这样的赞美。

曾劭恺博士回应道,当神学家去评价文学、音乐或者神学时,首先该持有的态度是“快快地听,慢慢地说”,不然容易站在僭越上帝的位置上。当诗歌中有触及与自己内心的部分,我们无法去否认,我里面有神性光辉的同时,也有作为受造又堕落的人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带着道成肉身的同理心,体会作者的处境,去同情和欣赏文学作品。

宗教改革中音乐所扮演的角色值得关注

姜林静教授著有《德语"音乐诗歌"的艺术》一书,书中她选择了19首诗歌讲述德国的艺术歌曲(Kunstlied)与诗歌。第一首诗歌则是由宗教改革之父马丁·路德所创作的《用你的话语保守我们》。

鲜为人知的是,路德在翻译拉丁文圣经到德文时,同时创作了40多首圣诗歌,之后他让优秀的作曲家为它们谱曲,因此,他也被称为“维滕堡的夜莺”(The Nightingale of Wittenburg)。路德曾经说过,如果他没有成为一位神学家,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路德的神学十分注重自由,他创作的诗歌《音乐女士》就提及当年大卫王用竖琴演奏为扫罗驱魔,赞叹音乐可以帮助人得享自由和喜悦。

之后,路德的追随者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就写了一篇长篇打油诗《维滕堡的夜莺》(The Nightingale of Wittenburg),让人们耳熟能详地记住路德在宗教改革之中的贡献。德国著名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根据这首诗歌,创作了《纽伦堡的名歌手》,使之成为德意志的歌唱大师。因此,在当时的宗教改革中,音乐的角色值得关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